今日焦点

疫情之下,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关注这件事?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他在考察中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疫情之下,我们对此应该......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2020-03-06 11:08:58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他在考察中强调,要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从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要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人因自然而生,与自然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疫情之下,我们对此应该有更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已是形势使然、民意所指、民心所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对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重要讲话,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指明方向路径。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针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总书记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他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时间表,即“到本世纪中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此外,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同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就在昨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公民环保素养。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从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从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中不难看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指数的增长点,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绿色效益。

绿色生活是我国生态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此次疫情焦点之一的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曾经有一份网传菜单,鼠、果子狸、孔雀等野味均在其中。当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的真实原因还在探究之中,但事实已充分证明,人类打乱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给自身带来了疾病和灾难。

       此次疫情的发生,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社会治理的问题,而在深层次上,则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观念的问题。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只有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平衡的绿色生活方式,才能以科学健康文明安全的绿色生活方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自古以来,我国对绿色生活就有朴素认识,人们也一直在践行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理念。老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抱朴见素、少私寡欲”,荀子的“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孟子的“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都是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在食物消费上,有些富裕起来的地方和人群,就将吃野生动物当作高档生活的象征,当作追求个性自由和炫耀生活品位的一种方式。在许多城乡,餐馆、酒店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始终未能得到重视。

       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局面正在慢慢得到扭转。2015年11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疫情发生之后,1月,国家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关于加强野生动物市场监管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

       从加强监管,到立法禁止。短短几个月,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远超以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疫情既是一场灾难,或许也是推动人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一个契机。

       现代物质生活高度富有的社会,标志美好生活的生活方式到底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延续“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实现“美生活”的主旨意蕴。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疫情之下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金循环要闻

今日焦点

环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