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全球气候治理与低碳经济竞争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工业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世界主要大国均试图通过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占据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制度优势地位。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低碳经济竞争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持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主导权,率先形成国内相对完整......
来源:百度
发布时间:2019-10-10 13:51:20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需要考虑环境约束。发展低碳经济减少工业经济活动中的碳排放,已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世界主要大国均试图通过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占据低碳经济的技术和制度优势地位。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的低碳经济竞争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发达国家为维持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主导权,率先形成国内相对完整的低碳经济体系,通过各种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和手段(如征收碳排放边境调节税、构建碳交易市场机制等),在能源效率及行业标准等方面推动全球达成共识,并将该体系通过贸易、投资机制和法律制度框架延伸至其他国家。许多发展中大国也在加速发展国内低碳经济,就国际碳减排机制与发达国家开展竞合。

       欧盟是全球气候治理最为积极的推动者,希望通过低碳议题设置发挥其新能源技术优势并促进欧元国际化。德国、法国、英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盟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形成旨在减排的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等低碳法律规则,为其新能源技术开拓市场。欧盟还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积极探索与欧盟外部国家的碳市场联结。目前全球碳交易的85%己经以欧元计价,通过欧元与能源计价和结算绑定,大幅提升欧元的国际地位。

       美国虽已退出《巴黎协定》,但其仍具有强大的低碳经济竞争力。特朗普政府寻求恢复和壮大美国传统能源产业,但仍注重核电、清洁煤及碳捕捉与封存等技术发展,且美国加州和纽约州等能源消费大州都在自主推进减排和能源转型。美国在低碳法律制度、市场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推广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美政策一旦转向,便可运用强大的金融技术推动“碳金融”的迅速扩张,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走向,更会利用其强大的法律技术优势推动形成对其有利的低碳国际规则和标准。

       发展中大国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竞争,提出各自雄心勃勃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规模最大的国家,世界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主要来自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中国家同时注重加强合作,合力增强在全球气候治理谈判中的话语权,着重完善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资金援助机制。    

参与低碳竞争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中国来说,进一步促进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提升天然气定价机制话语权十分重要。进口多元化方面,LNG进口具有贸易方式灵活多样、供应较安全等优点,应着重加大LNG的进口力度,尤其是确保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项目的顺利落实,促使俄成为我国稳定的天然气供应大国;定价机制方面,地缘上中国是东亚天然气海上通道的重要转接点,具备“战略买家”的优势。随着美国成为重要的天然气出口国,全球天然气市场继续维持供大于求的局面,东亚天然气进口来源进一步多元化,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条件逐渐成熟。应进一步推动国内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提高国内供应,加强与周边国家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增加东亚区域内跨国贸易。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好上海天然气交易市场,引领东亚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的改革。      

       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完善气候治理技术机制。鼓励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技术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气候技术研究基础平台建设,加强联合攻关和技术集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积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技术议题的谈判,建议完善技术机制。可考虑参考WTO《知识产权协定(TRIPS)》相关规定,将气候变化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专门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进行讨论,促进将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在保护知识产权的范围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全球气候治理中争取有利的低碳议题规则。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提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在此之前应坚持以碳强度指标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指标,而不进行具体量的碳减排约束。碳排放达峰后,可接受总量约束指标,但要提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目前各国碳排放的基数计算都以国家为单位,按照这种计算方式,中国的碳排放量位于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中国应加强发展中碳排放大国间的协调,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中碳排放衡量标准的完善。比如,提出按人均碳排放量计算的碳排放衡量方法。
 

金循环要闻

今日焦点

环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