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国内需求有望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将拉动PMI逐步反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22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去年11月份下降1%,连续3个月下降,为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去年12月份,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优化和调整,这对当月的生产和商务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趋势上看,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制造业PMI连续下行且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12月份的指数进一步下行至47%,制造业活动继续回落。从分项......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网
发布时间:2023-01-10 14:28:53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2022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7%,较去年11月份下降1%,连续3个月下降,为2022年以来的最低点。 
        去年12月份,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优化和调整,这对当月的生产和商务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趋势上看,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国内制造业PMI连续下行且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12月份的指数进一步下行至47%,制造业活动继续回落。从分项指数来看,同去年11月份相比,购进价格指数、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上升,指数升幅在0.4%~1.6%;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进口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下降,指数降幅在0.3%~6.6%。 
        分项指数中的生产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7.8%,下降至12月份的44.6%,仅次于4月份的44.4%。去年12月份以来,疫情大范围传播后对制造业部门的影响明显加大,制造业员工请假、缺员等问题导致生产减缓。因此,去年两次制造业生产活动大幅下降分别出现在4月份和12月份。随着第一波感染高峰过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会有所缓和,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产的短期改善。但从长期看,疫情对制造业生产的影响仍有待观察,盲目乐观和过度悲观都不可取。从其他分项来看,新订单、出口订单和在手订单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6.4%、46.7%和43.4%,分别下降至43.9%、44.2%和43.1%。同时,进口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7.1%下降至43.7%,降幅大于出口订单。当前,国内外需求均处于走弱态势,国内消费和出口从四季度开始下降到负增长区间,房地产投资负增长进一步扩大,拉低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国内外需求端持续下降与疫情因素共同抑制了制造业生产活动。 
        价格领域,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均出现了回升,原材料价格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50.7%增长至12月份的51.6%,出厂价格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7.4%增长至12月份的49%。原材价格回升与近期的大宗商品价格反弹有关,出厂价格指数降幅收窄可能与生产供给放缓后的产成品供应收缩有一定关系。从以往的国外经验看,全球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端受到疫情的持续抑制导致供需失衡从而推升价格。简单概括来讲,就是由于大量员工感染被迫请假,导致厂商很难保持满员生产。考虑到生产链布局的网络性和传递的复杂性,生产要素变得对整个生产链的影响往往是非线性的,这势必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能。国内之前一直坚持动态清零的政策,工业生产得到较好的保障。从未来看,按照海外的经验,国内生产有可能出现生产效率和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未来价格易涨难跌。就业人员指数从去年11月份的47.4%,下降至12月份的44.8%,物流配送时间从46.7%下降至40.1%,这与12月份生产指数下降的逻辑一致。短期内疫情大范围传播导致人员招聘、物流等环节受到阻碍,后续随着疫情高峰过去,这些指数会有所改善,但空间相对有限。 
        从库存方面看,产成品库存从去年11月份的48.1%,下降至12月份的46.6%,结束了从8月份以来持续上升的趋势。去年12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下降,不是企业主动去库存,很可能是12月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由于受到疫情大范围传播的影响后,导致企业被动去库存。2022年8—11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国内外需求回落,企业产成品库存被动上升。实际上,去年12月份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与生产指数大幅回落形成相互印证。12月份,原材料库存指数47.1%,原材料库存上升的原因可能仍然是被动补库存,生产减慢导致对原材料的消耗下降,库存下降减缓,被动补库存上升。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企业继续整体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分从去年11月份的49.1%、48.1%和45.6%,下降至12月份的48.3%、46.4%和44.7%。小企业经营活动最为低迷,中型企业降幅最大,大型企业整体表现相对最好。 
        总的来看,当前,海外需求持续回落与国内需求低迷的态势仍会延续,随着防疫政策优化,国内消费和生产在经历了去年12月份的短期影响后,将会逐渐缓慢复苏。下一阶段,国内经济工作将针对社会有效需求偏弱的矛盾,重点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包括加强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扩大有效投资,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推动稳经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政策发挥更大效能。从政策层面看,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随着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国内需求有望在二季度企稳回升,将拉动PMI从当前低点逐步反弹。

金循环要闻

今日焦点

环保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