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全国“禁塑”时间表。
8月1日是海南重点行业和场所正式禁塑首日,从8月1日起一直到11月,海南全岛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大型商超、国企、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开展禁塑工作,让部分传统塑料“下岗”,替代品“就位”,为12月起全岛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
由“限塑”变为“禁塑”,塑料包装制品该用啥替代?日前,《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围绕纸制品包装是否可以完全替代塑料包装、可生物降解塑料是否完全无污染、塑料制品如何实现循环利用等话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完全“以纸代塑” 并不现实
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千家餐厅将率先停用塑料吸管,同时在杯盖的设计上进行了微调。据了解,目前中国内地有超过3500家麦当劳餐厅,其塑料吸管的年均使用量约400吨。麦当劳中国表示,相关减塑举措将于今年内覆盖中国内地。
不只是麦当劳,记者近日在北京一些连锁咖啡店、饮品店调查发现,许多店内已基本停止使用塑料吸管,改为环保纸制吸管。与此同时,记者在某外卖平台发现,几乎近一半商家已开始主动提供纸制包装盒与纸制包装袋。
但是,由“塑”变“纸”的吸管也会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不习惯。纸吸管容易软,容易和饮品粘在一起,影响口感;奶茶里的果冻珍珠吸不上来……在某饮品的外卖评论区里,塑料吸管换为纸吸管也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吐槽。
为此,中国纸业、APP等大型纸业公司已开始着力生产各类耐高温、防渗透、不用淋膜就可以盛放高温饮料或食品的包装纸,进一步加强纸包装在防水、结实等方面的性能。有消费者认为,如果未来纸制材料能从成本和实用性上做出更优的解决方案,纸包装或许将成为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
部分塑料包装可由纸包装替代,但完全“以纸代塑”其实并不现实。
河南科技大学教授魏风军告诉记者:“一是纸包装并非完全环保,环境成本并不低,仅从生产源头来看,生产一吨纸的环境成本要高于生产一吨塑料;二是部分纸包装价格要高于塑料包装;三是塑料包装的部分功能纸包装难以替代。”
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秘书长安毅告诉记者,需要澄清的概念是“以塑代纸”的历史要早于“以纸代塑”。“塑料自从1950年发明以来,其以灵活、形状多变、轻便耐用、价格低廉的优势被广泛使用。”安毅说,最近大家说得最多的塑料吸管、塑料棉签、一次性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只占整个塑料包装行业的一小部分,但却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大。
广东振鸿生物塑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棣兴用数据向记者举例,据标普道琼斯指数旗下Trucost报告显示,在消费品和包装中用其他材料替代塑料,将会增加近4倍的环境成本。仅在美国,用替代材料取代包装和消费品中的塑料,会使能源消耗增加80%,温室气体排放增加130%,包装的重量每年增加5500万吨,造成更大的浪费。
生产可降解塑料将成为发力点
其实,在“以纸代塑”之外,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也是降低白色污染的途径之一。记者了解到,所谓生物可降解塑料是指能够在细菌、真菌、藻类等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的塑料。在理想的条件下,生物可降解塑料被废弃后可以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
魏风军告诉记者,按照塑料原料的来源不同,塑料分为化石基塑料和生物基塑料,其中化石基塑料主要原料为化石资源,而生物基塑料主要原料为生物质资源。塑料是否可生物降解,其实跟塑料由哪种原料制成没有必然关系,但是只有约25%的化石基塑料可生物降解。
石棣兴说,此次《通知》中明确强调的“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和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等行为”,这些超薄塑料的原材料便属于化石基塑料。
“化石基塑料由于回收体系并不健全、回收成本高、二次使用价值低等原因,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棣兴说,目前,生产的塑料约50%是一次性塑料。“一次性使用”的文化,助长了塑料资源浪费,此外垃圾管理不当导致大量废弃塑料进入自然环境。
今年以来,“生物可降解”多次成为塑料包装行业焦点,尤其在电商、外卖、快递等行业屡屡提及,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政策方向日趋明确。3月下旬,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全生物降解物流快递运输与投递用包装塑料膜、袋》等两项快递绿色包装国家标准;4月初,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塑料制品目录(征求意见稿)》;7月初,《通知》提出“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都明确指出全生物降解将成为今后塑料包装领域的发力点。
塑料循环可追溯时代或将来临
如果完全实现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就能彻底杜绝白色污染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同原料的生物可降解塑料,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进行降解。“当一个塑料产品宣称其可生物降解,并不意味着该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在任意环境中完全降解。换句话说,‘生物可降解’应该始终和明确的降解时间、降解环境联系在一起。”魏风军说。
“‘生物可降解’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同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工业堆肥或家庭堆肥等可控条件下,以及在不可控的土壤、海水等自然环境中,其生物降解性能各不相同。生物可降解塑料同样需要被回收,以特定方式妥善处置,不应被随意丢弃。”石棣兴说。
在此次《通知》中,明确提及“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生物可降解塑料和其他可回收物一样,在使用后是需要被分类回收的。”安毅说,如果在普通(不可降解)塑料的回收流程中混入了生物可降解塑料,那么将导致回收产品的质量下降或耐久性变差。
石棣兴介绍,世界海洋协会曾在一项研究报告中发现,减少塑料垃圾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使用塑料的规则、制度和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以便更好地回收使用过的塑料,并将其转变成有价值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塑料瓶、易拉罐的随意丢弃,却经常能够看到快递包装造成的“白色污染”?安毅向记者解释道,这是因为塑料瓶等包装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回收系统,市场以价格杠杆的手段带动人们主动参与到其回收之中,但目前快递、外卖等塑料包装未形成完善的循环系统。
“塑料包装只有建立了从原料、制品、使用、废弃、再生,全过程、全领域、全品类数字化追溯,才能真真正正实现闭环循环,避免塑料原料或者塑料制品进入环境。”石棣兴告诉记者。
国内“禁塑” 相关政策一览
2015年1月1日开始,吉林省正式施行“禁塑令”,规定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塑料餐具。
2017年,国家邮政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可降解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提高到50%;
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中明确鼓励研发、生产环境中可降解的薄膜覆盖物和商品包装物;
2020年4月,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开展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4月至11月,海南将分步骤、分阶段组织重点行业和场所率先开展“禁塑”试点工作,为12月起正式全面“禁塑”的实施打好基础。目前,海南已进入全面“禁塑”倒计时;
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研发推广绿色环保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探索培育有利于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塑料污染的新业态新模式;
2020年7月17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
Copyright © 2013 金循环 (jinxunh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 马律师 陈律师 北京市大理律师事务所 刘律师
本网站不支持IE11以下浏览器, 为了您的最佳体验, 建议升级到IE 11.0以上的浏览器版本或使用其它更好的网页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