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洗礼之后,分析师发现,他们很难预测人民币中间价。
尽管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周一罕见发文,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不是盯住美元,将形成以稳定一篮子汇率为主要目标、同时适当限制单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汇率调节机制。但是,人民币中间价周二的走势却与马骏的说法相悖,其较前一日收盘价大幅调高近200点,明显与周一在岸及离岸人民币的上涨行情相符。
彭博社文章认为,上述人民币中间价的表现助长了市场的投机心理,即中国当局已经恢复了旧的做法,使用参考汇率来引导人民币走势,目前已经短暂放弃让市场引导人民币汇率的承诺。
“中间价的真正意义是,中国央行可以使用自由量裁权将汇率设置在他们想要的水平上,而且这种设置机制不是完全透明的,”彭博社援引德国商业银行驻新加坡经济学家周浩的说法称,“中国央行可以利用中间价来提供一个安全卡,或者是一个炸弹,或者其他人们无法预测的东西。”
周浩曾预计,中国央行可能将1月8日的人民币中间价设定为接近前一日在岸收盘价的水平,而实际上,8日中间价的上调幅度却达到了0.5%。
中国央行每日设定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人民币汇率只能在中间价上下2%的区间内浮动。
那么,为何中国央行又回到了老路上?按照彭博社文章的解释,中国央行此前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中间价机制来引导人民币汇率走势,然而,这一选择令央行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中国去年消耗了创纪录的5130亿美元外汇储备。
周浩认为,中国当局目前正设法避免外汇持续减少,他们很可能回过头来再度利用中间价来引导汇率,管理货币波动。“利用中间价来干预汇市,比直接拿出真金白银的外汇储备来支撑汇率的成本要低一些。在可预见的将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央行不会放弃的汇率管理工具。”
中国央行重回老路的刺激因素或许是美联储加息。英国《金融时报》称,在8月11日那次令人震惊的人民币暴贬之后,中国央行通过抛售外汇来保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但是,美联储12月加息改变了中国央行的想法。
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陈龙表示:“为何要浪费储备坚守一个根本守不住的防线呢?”
中国央行近期在汇市的立场并不明确,时而被认为出手干预汇率,时而又对货币贬值袖手旁观,其在这方面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市场动荡,人民币走软给股市造成冲击。
《金融时报》称,有些分析师担心,中国央行也许未能认清其汇率政策与波动不定的国内股市之间反馈回路的威力,这可能会迫使该行再次采取措施缓和人民币兑美元的加速下跌趋势。
陈龙预计,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的“短期均衡汇率”为1美元兑6.6到6.7。麦格理将1个月人民币预期自6.43大幅下调至6.70;高盛将12个月预期自6.70下调至 7;荷兰银行亦将年底人民币兑美元由6.55下调至6.70;渣打将预期自6.42下调至6.56。1月12日,摩根士丹利则将今年底在岸人民币兑美元由6.8下调至6.98;2017年底则由7.07下调至7.31。
Copyright © 2013 金循环 (jinxunhu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上海瑛明律师事务所 马律师 陈律师 北京市大理律师事务所 刘律师
本网站不支持IE11以下浏览器, 为了您的最佳体验, 建议升级到IE 11.0以上的浏览器版本或使用其它更好的网页浏览器。